1、常怀敬畏之心,方能行有所止。南怀瑾老师讲:心灵的最高境界是敬畏之心!
2、常怀敬畏之心,方能行有所止。心存敬畏,行稳致远。
3、万法皆空,因果不虚,常怀敬畏之心,方能行有所止。
4、人生之路,因感动而温馨,因信任而厚重。常怀敬畏之心,方能行有所止。游华夏孝乡博山,感受颜神文化。
5、常怀敬畏之心,方能行有所止。一个人如果连敬畏之心都没有,无论他爬的有多高,结果注定以失败告终。庄子:无知者无畏!没有敬畏之心的人,必将自作自受。心有所畏、言有所戒、行有所止。
6、常怀敬畏之心,方能行有所止。人贵有敬畏之心!古人说:“君子之心常存敬畏,虽不见闻,亦不敢忽。” 做人,要心怀敬畏,时时慎独,才能行有所止!
7、曾国藩说:“心存敬畏,方能行有所止。” 人活在世,应当常存敬畏之心,敬畏天地,敬畏因果,敬畏那些不可知之事。 懂得敬畏才能心存尺度,知道何话该说,何事该做,如此才能活的静心、舒心、安心。
8、在该来处来,去该去之处!人生莫要妄言。德若配位贵来傍身,走过的路留有痕迹,皆有所寻!万物有灵 ,凡事应有一敬畏之心!心存敬畏,方能行有所止。
9、君子之心常怀敬畏,心有所畏行有所止,尊天道守地道行人道。
10、怀敬畏之心,使行有所止;经世事冷暖,葆内心澄明,洪流之中不裹挟,喧哗声中不惶惑,权威当前不盲从,坚持活出最好的自己。
11、常怀敬畏之心,方能行有所止,人要有敬畏之心,对某种事物保持尊重,畏惧的态度,也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警示和反省。一个人只有对万物心存感激,心存敬畏。对高尚品德心存敬畏,对自己的行为心存敬畏。才能够行有所止,行稳致远。
12、常怀敬畏之心,方能行有所止,无知者,无所畏,君子之心,常存敬畏。心有敬畏,行有所止。当谦虚,当律已,当感恩。
13、常怀敬畏之心,方能行有所止,每个学生都应心怀敬畏,行有所止。敬畏课堂、敬畏知识、敬畏未来。
14、明代文人方孝孺说:“凡善怕者,必身有所正,言有所规,行有所止。”意思是说,凡是有敬畏心的人,必定立身端正,说话有尺,行事有度。有敬畏心,才知道什么该做,什么不该做,方可行稳致远。
15、常怀敬畏之心,方能行有所止,君子之心, 常存敬畏。对所做的事,常怀有一颗敬畏的心,滋养心中的信仰,养出浩然之气,一切安宁都会不期而至,一切美好都会如约绽放。
16、道德经:常怀敬畏之心,人生才能没有祸患。
17、常怀敬畏之心,方能行有所止,人应该有敬畏之心。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,才能自觉约束自我,不做出格越轨之事。古语说:凡善怕者,心身有所正,言有所规,纠有所止,偶有逾矩,安不出大格。所以有“举头三尺有神明”的故事。
18、常怀敬畏之心,方能行有所止,不要什么都要夸耀显露,凡事都要有敬畏之心,才能自天佑之。
19、任何从事伟大事业的人都怀着一颗敬畏之心。
20、我们应该永远保持敬畏之心,永远不能自满。
21、人人都要有敬畏之心,才会变得越来越强。
22、君子之心,常存敬畏,虽不见闻,亦不敢忽!
23、凡善怕者,必身有所正,言有所归,行有所止,偶有逾矩,亦不出大格。
24、从小培养孩子的敬畏感,让生命之树根深叶茂。
25、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,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,也是一种行为准则。